十年逢一潤,長年逼爆香港的自由行終於開始減少,出街終於不用被行李箱轆腳,亦不必再看周街大小便的小孩,簡直興奮得要高呼萬歲三聲。適逢此歷史性時刻,放假當然是要留在香港振興本地經濟,以免遭人詬病說『沒有自由行,香港早就完了!』而不少先進青年更是身先士卒,在復活節率先帶隊逼爆長洲,造成要打蛇餅搭船逃出長洲的奇景。
但阻到長洲人民出入始終不太好,卻又不想到海洋公園或昂坪360等老土景點,那有甚麽辦法呢?翻開地圖,其實香港可去的地方還大有所在,例如就在昂坪360附近的東涌砲台。
出了東涌地鐵站,往逸東邨方向行,不出30分鐘就到,真是方便到暈。當然,你也可以搭車,但如20-30分鐘的路也懶得行,就未免太過分了。
地鐵站到砲台的路,全程有隧道和天橋鏈接,隔離還有單車徑,沿途可見逸東邨居民踩單車出地鐵站。
屋邨樓下驚現鐘國斌Banner被被子淹沒。
見到成發士多的醒目指示牌,就表示終點在望了。
香港在割讓給英國之前,在歷史上可謂無足輕重,因此開埠前可觀的古蹟不多,當中最出名的就是宋王臺,除此以外,可能就要算東涌砲台了。
清朝時珠江口一帶海盜為患,而香港更是張保仔等海盜集團的巢穴,因此清政府特意修建了兩座堡壘,作為打擊海盜的據點,較大型的一座是深圳的大鵬所城,而另一座較小的,就是東涌砲台,建於1832年。
但英國人佔據香港後,整個防衛重心放在香港島,因此地處邊陲的東涌砲台漸被世人遺忘,後來陸續改為警署、學校、商會等用途,到現在,見證香港180年歷史的東涌砲台,已完全變成一項古蹟。
東涌砲台又叫東涌所成,其實是一座防禦性的小城池,因大海位於北方,因此設計上坐南向北,又因南面緊靠山坡,整座城只有北、東、西三座城門,下圖是北門『拱辰門』。
城內大砲本來面向東涌,但現在已被新建的逸東邨阻擋,現代的建設,硬生生把砲台與海洋的關係切斷。
在城內看,可見城牆其實並不高,是典型冷兵器時代的建設,僅僅可阻擋山賊、海盜等流寇,砲台被歷史淘汰,也不是沒有道理。
砲台最後是被用作東涌公立學校校舍,但學校最終也在2003年關閉,現在城中保存較好的建築,都是校園建築的一部分。
而城內最有『人氣』的地方,要數城中央東涌公立學校的舊校舍,現在已變成『東涌藝研曲藝社』的會址。門口的老伯說,每星期都有人在這裡操粵曲,主要是東涌一帶的居民,他們每月付100多元給『師傅』學粵曲,每月8堂,而會址則是鄉事委員會以象徵式租金租出的,說穿了,就是一個老人家聚腳聯誼的地方。
聽著高昂的粵曲聲,想到古老的清朝砲台,竟輾轉蛻變成一個粵曲中心,歷史之弔詭,有時真超出想像。
步出東涌砲台,故事還沒完,因不遠處就是東涌灣,如意猶未盡,也不妨到那裡看看日落。
寬闊的東涌河,遇到一名霸氣的釣魚老伯。這令我想起政府年前曾建議填平東涌灣建屋,只是在群眾壓力下才告終,如果真的成事,不但是東涌人的災難,同時也是全體港人的厄運。
日落東涌灣,雖然天色不太好,但還是頗有遺世之感。旅行者,有時也只是為了尋找這種感覺,但我們其實不用出境,不用坐飛機,在香港也可以找到,東涌之旅,就此正式劃上句號吧。